記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“行”之變化
發布時間:2018-07-30 來源:工程部--沈蔚璇 發表人:沈蔚璇


“從前的日色變得慢,車馬郵件都慢”

木心先生創作的那首《從前慢》似乎仍縈繞耳畔,那般日月皆慢,車馬書信的日子似乎觸手仍可及。然而,中國已然迎來了她的新時期。今天的中國,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,各項科技成就亦在世界上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?!稇鹄?span lang="EN-US">2》、《紅海行動》等正能量電影的上映,亦是向世人訴說著中國的成就與偉大?;厥赘母镩_放的40年,我們不難看出,中國在這40年中,社會經濟在迅猛發展,而其中,中國人的出行方式也逐漸革新......


眼前的這幅圖片是八十年代的中國,當時的中國,是世界上擁有最多自行車的國家,被老外們親切的稱為“自行車王國”。在當時,自行車在人的心中,如同一件不可估值的寶貝。你還是否記得,有一個年代,若是有輛鳳凰、永久或是飛鴿騎在街上,一定不亞于現在在街上開著奔馳拉風;有一個年代,不小心丟了自行車的那種感覺,可以用痛徹心扉來形容;在中國的八十年代,在中國的自行車年代,人們生活悠閑自在,享受著生活本身。

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慢慢延展開來,人們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得迫切。當時似乎還盛行一句話,說道,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,隨著國力逐年上升,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也漸漸進入尋常百姓間。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綠皮火車。最早的綠皮火車,是那個年代的人最真切的回憶。他讓城市與山區的溝通成為可能。當時的國人,滿懷希望的,坐著新中國的綠皮火車,駛向那條通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進之路。

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嶄新時期,中國人的出行方式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,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,更是發生了一種質的革新,那便是現代化時期的中國路,中國橋的出現。


畫面中的這座橫跨千里的橋名為港珠澳大橋,是現代化時期的匠心之作。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說:“過去干工程是有什么裝備設計什么樣的方案,你今天看我們港珠澳大橋工程,你想怎么干,我們國家現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專門的東西能夠干成?!倍潭痰囊痪湓?,道出了中國現代實力的強大。紀錄片《輝煌中國》中說道,港珠澳大橋的建立,讓從香港到內地單程縮短為30分鐘。且作為龍頭,2020年,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經濟帶為腹地,帶動中南、西南發展,并輻射東南亞、南亞的經濟大格局,這是中國經濟戰略布局的一次偉大創舉。這意味著,港珠澳三地的出行方式和出行時間,將擁有一個全方位的革新。中國工程師的匠心之作,真真切切的造福了億萬中國人。


同樣受到矚目的,是中國的高鐵。中國2.2萬公里高鐵總里程,超過第2至第10位國家的總和。中國高鐵總里程的增加,讓城市與大山的溝通更加快速和便捷,讓人們的出行效率得到了飛速的提高。中國的高鐵,縮短了中國的時空版圖,給國人帶來了新的工作就業機會和就業觀念。與此同時,他更是緊密了中國地緣關系、優化了人文環境,加速著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。



圖片中的單車,不再是80年代的舊式自行車,他是新時代的,解決了國人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的,擁有鮮艷色彩的共享單車。共享單車的出現,是互聯網新媒體與自行車產業的合作,它的誕生使人們出行的方式更趨多樣化與便捷化。誠然,在共享單車的發展歷程中,我們不難發現它所存在的種種弊端,譬如它與城市管理秩序之間的沖突,又再譬如它極低的破壞成本與高額的維權成本。然而,如同哲學書上說的那樣,新事物具有它不可比擬的新優勢,這是舊事物無法帶來的。我們相信,新中國一定會帶著她的人民,在共享單車的道路上,愈走愈勇。

改革開放40年來,中國社會在進步,人民素質,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,中國的經濟成就站上了世界的舞臺。與此同時我們不難忽視的,便是“衣食住行”中“行”的這一方面。那是中國工匠的匠心精神,中國科技的成就,中國政府的支持共同鑄就而成的一種出行方式的革新。讓我們為新中國的“行”的吶喊,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吶喊吧!

少妇一级婬片A片AAAA欧美